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政务公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如果政务公开做到位,与社会和市场之间的沟通做充分了,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李克强总理说过,“政务公开是政府必须依法履行的职责。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等事宜,政务公开就是常态,不公开才是例外!”
国务院办公厅昨天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国选取100个县(市、区),围绕土地利用规划、拆迁安置、环境治理、扶贫救灾、就业社保等开展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今年以来,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这一次实施细则是这个意见的重要落地之举。今年以来,已经有4个与顶层设计相关的文件,推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前实际工作中,政务公开仍存在公开理念不到位、制度规范不完善、公开实效不理想等问题。在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更存在薄弱环节。为此,《实施细则》剑指社会诟病的“老大难”问题,明确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工作机制,细化解读、回应、传播平台、参与等环节。比如,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规定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政务公开工作汇报,明确分管负责人,分工要对外公布。又比如,强化考核监督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抓手,政务公开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值权重,占比不低于4%。
《实施细则》首次提出了,建立政务公开审查机制。要求涉及公众利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电视电话会议应向社会公开。还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要就本部门本系统主动公开的内容、主体、时限、方式等编制目录并动态更新。多位专家表示,细则的发布意味着政务公开成为硬性要求。随着政务公开推行日益深入,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精细化、可操作性,务求公开实效,给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政务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军就此做出点评。
刘胜军:这个政务公开政策的出台,特别是非常有操作性的细则的出台,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和改革都非常关键。当前转型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直接一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现在的改革正处在一个深水区,所谓深水区是指,第一,很多政府原有的很多权利需要简政放权;第二,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透明度,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
在这样的改革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官员是否能够配合和支持。从官员自身的立场来讲,他们会本能地觉得更多的公开、透明不舒服,因为公开透明的程度越大,意味着他们可以操作的空间就越少。另外,受到的监督越大,他们就越觉得不自在。所以要推动这样一种非常重大的政府职能转变,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靠一个好的机制来推进。可以看到,这次公布的细则在这方面有很多突破,可操作性非常强,对于公开的内容、公开的方式,公开的机制,甚至考核的权重等都非常明确。
另外,要强调社会的参与,因为政务公开的最终效果不能够仅仅靠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考核监督来解决,其实最终最有效的力量还是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比如网约车这类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决策、改革方案,在整个制定的过程和环节,是不是都充分的征求或者听取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专家的意见?对这些意见是不是有采纳?对于民众不能够理解的一些问题,能不能够给出有社会公信力的解答,对整个政府治理方式的现代化都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这也是经济转型最难的一关。
从该意义来讲,在当前这样一个改革深水区,出台这样的政策,无论是对改革的深入推进,还是对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或是对从根本上来解决腐败问题都非常重要。我们也期待这样一个文件能够帮助我们的政务公开走向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