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任达华的手艺修行,吃出来的演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1-28 00:23

插图 | 鉴片工场 ©《红豆》电影海报

一口红豆沙,一块杏仁饼,任达华用舌尖上的功夫,诠释了一个演员的职业操守。

在《澳门人家》的片场,任达华小心翼翼地捧出第一炉杏仁饼,递给街坊邻居品尝。那一刻,他不再是演员,而是真正的梁记饼家传承人梁鼎文。六年后的《红豆》中,他凌晨三点起床,在热气腾腾的糖水铺后厨反复翻炒红豆,直到每一粒豆子都达到“有些爆开,有些将爆未爆”的完美状态。

从杏仁饼到红豆沙,这位从业四十余年的影帝,用两次深入骨髓的手艺人角色,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关于“吃”的表演大师课。

角色浸入:舌尖上的信念感

对任达华而言,食物从来不只是道具,而是通往角色灵魂的钥匙。

他在《澳门人家》中饰演的梁鼎文,是一个坚守传统杏仁饼制作的大家长。据了解,为了这个角色,他不仅聘请老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更深入理解饼家传人的心理状态。剧中,梁鼎文“一直板着脸,保持严肃,笑容收了三个多月”。

这种情感的内敛与杏仁饼制作中对火候、力度的精确控制形成了奇妙的同构关系。

而在新片《红豆》中,六十九岁的任达华展现了更为极致的沉浸式准备。他凌晨三点前往糖水铺后厨,从炒豆的火候、糖水的甜度,到每一粒红豆的爆裂状态,都细细琢磨。

他分享的学习心得透着匠人的专注:“人工炒红豆沙的技巧,如‘有些爆开,有些将爆未爆’。” 这种对食材状态的微观感知,已超越普通角色体验,进入手艺人的身体哲学层面。

当观众评价他“煮红豆沙的过程非常专业,与资深糖水铺师傅的手法、时长都一模一样”时,这背后是他牺牲正常作息、让身体完全适应手艺人节奏的结果。在快餐文化的时代,任达华选择了最慢的路径,他不是在表演手艺,而是真正成为手艺人。

吃的演技:在吞咽之间见真章

任达华对“吃戏”的理解,体现了香港影坛的表演传统。在2010年的电影《撕票风云》中,他的角色在吃饭时接到噩耗,却仍坚持吃完眼前的叉烧饭。

那种在平凡吞咽中展现的角色坚韧,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有力量。

在《杀破狼》中,他与廖启智的那段吃饭戏份堪称经典。两人坐在简朴的餐桌前,任达华平静地说出“我得癌症了”,而廖启智饰演的角色则伴装镇定,盘子已经空了,还在一个劲地夹,直到多次尝试夹不到东西,才意识到饭已吃完。

这种通过吃饭动作揭示内心波澜的表演,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支撑。

任达华曾表示,拍完《红豆》后“感觉能制作所有的甜品了”。这句话透露出他表演的秘密,通过身体技能的迁移,达到角色的真实。

从早期与邱淑贞、叶玉卿合作的风月片,到杜琪峰黑帮电影中的硬汉,再到如今的匠人角色,任达华的表演进化轨迹清晰可见:从外在形象经营,到内心世界的探索,最终抵达身体记忆的层面。

非遗叙事:食物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任达华两次选择食品手艺人角色,绝非偶然。《澳门人家》中的杏仁饼是澳门文化的象征,而《红豆》中的红豆沙则承载着香港的集体记忆。

通过表演,他成为非遗文化的现世传承者。

在《澳门人家》中,梁家饼店每天清晨将第一炉杏仁饼免费赠与街坊的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益街坊”的互助精神。任达华的表演,精准传递了这种淳朴价值观,他的眼神中没有施舍的傲慢,只有真诚的分享。

《红豆》则试图将张兴记糖水铺建构为香港的城市记忆空间。红豆沙作为载体,连接起父女三代的情感。遗憾的是,影片在非遗技艺展示上存在“说多于做”的倾向,真正表现红豆沙制作过程的篇幅有限。

这一局限反而凸显了任达华表演的价值,当影像无法充分展现技艺时,他的身体成为了非遗精神的唯一实体。

此外,任达华的现实家庭背景强化了这种传承的合法性。他出身警察世家,哥哥曾任香港警界高管,这种成长环境让他对“守规矩、重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自然地将这种气质融入表演。

职业操守:从“饥不择食”到匠人精神

任达华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演员的自我修养教材。

早期香港影坛,他因形象受限,经历过长期跑龙套的岁月。为寻求突破,他甚至接拍了不少“尺度片”,与邱淑贞、舒淇等女星合作。

这段“饥不择食”的经历,为他后来的表演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廖启智曾评价任达华的表演:“你得进入角色状态,按照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周围背景来吃。”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概括了表演的真谛——不是演,而是成为。

在《澳门人家》和《红豆》中,任达华展现了一种“去表演”的表演风格。他没有刻意强调手艺人的神圣感,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展现平凡职业中的坚守。这种不炫技的表演,需要足够的自信与耐心。

从影四十余年,任达华始终保持着对表演的敬畏。他在采访中强调:“机器做的东西永远没有人做的有感情。” 这句话既是对手艺精神的总结,也是他表演哲学的注脚。

市场困境:非遗电影中表演的价值

令人深思的是,尽管任达华在《红豆》中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但影片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排片不足1%,最终票房惨淡。

这一现象折射出非遗题材电影在当代市场面临的困境。

相比之下,《澳门人家》通过电视媒介的广泛传播,获得了更稳定的观众群。任达华饰演的梁鼎文也因此深入人心,成为他职业生涯中又一个代表性角色。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之一,在于商业电影体系对“快节奏”的追求与非遗题材“慢工出细活”的本质存在矛盾。当《红豆》被迫将更多篇幅分配给家庭伦理冲突,而非技艺展示时,任达华的匠人表演便失去了充分的展示空间。

然而,市场失败并不能抹杀表演的价值。任达华在这两部作品中的表现,为非遗题材电影树立了表演的标杆。他的成功在于,即使观众记不清电影情节,也会记住那个做饼、炒豆的手艺人形象。

今天,当我们谈论任达华在《红豆》中炒豆的镜头,已不再只是欣赏一场表演,而是见证一个演员如何用身体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那双曾经拿过枪、握过刀、抚过爱人的手,如今在糖水铺里稳稳地拿着锅铲,一遍遍翻炒着红豆。

从饥不择食的年轻演员,到懂得慢工出细活的影帝,任达华用时间熬制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如同他熬制的那一碗红豆沙,甜度刚好,软糯适中,温暖人心。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