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的一道“必答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21 03:39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的大势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的“必答题”。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更好地应对要素成本约束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过,数字化投入高、缺乏高适配性解决方案等种种问题,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转型进程。

  作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我省中小企业如何破解难点痛点,做好数字化转型这道数智融合浪潮中的“必答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来自政府职能部门、行业智库以及数字化服务商的专家、负责人。

  受访嘉宾

  省工信厅投资与技术改造处处长 彭树才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安徽分院院长 汪旭

  羚羊工业互联网公司数字化软件服务包业务负责人 刘和凯

  关键词 顶层设计 生态支撑

  记者:我省在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上有哪些核心举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短板主要集中在哪些环节?政府、平台、企业三方如何形成合力?当前政府搭建的转型生态对平台业务有哪些实际支撑?

  彭树才:在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核心举措: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发挥省、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作用,印发数字化转型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季度、年度监测评价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地。

  二是强化分类示范。通过“点、线、面”结合,“点”上累计打造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259个,引导细分行业企业“看样学样”;“线”上累计打造省级龙头企业示范项目121个,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面”上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71个,引导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改造。

  三是深化服务赋能。建立包含261家服务商的省级资源池,成立专家委员会和服务商联盟,组织各类“把脉问诊”活动。

  四是创新培训宣传。举办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推动全省规上企业提升“智改数转”能力。

  政府主要承担规划引领、机制保障、服务支撑等职责。企业是转型主体,自主决策转型路径和模式。只有“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形成良性互动,才能避免资源错配。

  汪旭: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短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体系缺失,数据接口、设备协议等标准不统一,导致系统割裂,企业间协同成本高。二是服务供给碎片化,区域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缺乏本地化解决方案,也有一些地区则存在“方案堆砌但实用性低”问题。三是普惠技术缺失,如安全防护、供应链协同、远程运维等普惠型技术供给不足,中小企业难以承担自研成本。

  在政府、平台与企业三方协作上,政府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加快制定数据安全、互联互通等基础标准,同时提供共性技术中台服务。平台层面应推动技术赋能与生态共建。头部云服务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开发模块化、低代码的数字化转型工具包,适配中小企业“小快轻准”需求。企业层面应发挥主体能动性与协同创新作用。破除“重硬件轻流程”误区,优先在业务痛点部署数字化工具,杜绝“为转型而转型”。深化产业链协同,积极加入“链主”企业主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订单池与产能数据。

  三方需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政府搭台、平台注智、企业练兵,最终构建“普惠技术供给—区域能力下沉—企业自主进化”的可持续生态。

  刘和凯: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安徽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自建成以来,致力于服务省内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至2025年期间,为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省工信厅依托羚羊平台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面向省内中小企业免费发放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围绕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等场景,携手软件服务商,“真金白银”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惠及企业超4万家。这些政策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心剂”,让中小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浪潮的到来,建议政府可以围绕企业刚需场景,依托平台通过模型即服务等方式,推动大模型技术广泛应用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运营提效。

  关键词 实践痛点 破局路径

  记者:中小企业转型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转型最集中的痛点是什么?政策层面如何针对性破解?平台企业遇到最多的“卡点”是技术适配问题,还是企业认知问题?如何解决?

  彭树才:调研发现,当前中小企业转型的集中痛点主要有三:一是改造程度不深,多数企业仅在生产、研发等单个环节开展改造,未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系统性转型;二是人工智能赋能不足,企业对大模型认知较低,且通用大模型与中小企业定制化场景适配度不高;三是服务供需错位,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尚不完善,服务商能力不足,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较少。

  针对这些痛点,我们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一是推进分类分层引导,通过“点上树标杆、线上促链式、面上推园区”,让企业“看样学样”。二是加大人工智能赋能力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等重点环节培育应用场景。三是强化服务商培育,扩大服务商资源池规模,提升其行业服务能力,同时通过精准培训帮助企业清晰表达需求,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四是加大政策支持,降低试错成本,通过设备补助、先进示范奖补等,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汪旭: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痛点,一是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程度低,很多设备接口不统一、缺乏开放性,数据采集成本占转型整体投入比重较大;二是资金成本压力大,制造业中小企业通常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包括设备更新改造、软件购买、系统集成等高昂的转型成本;三是供应链协同难度高,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较为复杂,涉及多个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字化协同难度较大。

  刘和凯:平台企业遇到的“卡点”,更多的是企业认知的挑战。中小微企业普遍具有“重硬件、轻软件,重产品、轻服务”的观念,同时对数字化转型的效益认识不够。羚羊平台致力于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提升,在设计软件时,我们从企业需求出发,开展了大量企业调研及数据分析。在走访调研超过4000家企业后发现,60%以上中小企业更关注自家的产品营销推广及订单获取。为此,我们重点聚焦中小企业营销环节,自主研发了SoundView声动视界产品,致力于解决企业短视频营销出海的语言障碍。目前SoundView用户已超5.3万户,累计处理音视频超12万条,助力跨境企业构建海外短视频选品带货矩阵。

  关键词 价值成效 模式创新

  记者:如何评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成效?有没有发现一些值得推广的“低成本、高适配”转型模式?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陷阱”通常在哪里?平台企业哪些轻量化、场景化创新最受中小企业欢迎?

  彭树才:在评估转型成效方面,我们建立了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测评指标体系,指导企业按季度开展成熟度测评,同时对各市按季度、年度进行监测评价,既看投入更看效益,全面反映转型质量。

  在“低成本、高适配”转型模式上,我们总结推广了三类典型模式:一是“标杆引领”模式,通过打造省级中小企业示范项目、智能工厂等,让同行业企业可借鉴复制,降低中小企业单独转型的成本;二是“链式转型”模式,支持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三是“园区集聚”模式,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加快区域整体数字化转型。

  汪旭: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陷阱”首先是成本与收益的错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投入大,这些成本在短期内无法迅速转化为收益。而中小企业资金有限,难以承受长期的成本压力,容易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产生质疑。

  其次是技术选择与业务需求不符。市场上数字化技术和服务提供商众多,产品和方案繁杂,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和选型经验,容易选择与自身业务需求不匹配的技术或产品,可能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最后是忽视组织与人员变革。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组织和人员的变革。中小企业往往忽视这一点,没有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员工对数字化转型接受度低、参与度低,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和思维方式。这会导致数字化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应用。

  刘和凯: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多是细微的、具体的、接地气的,简单好用的智能企服助手是满足中小企业碎片化场景的“刚需”。羚羊面向中小企业,提供MaaS(模型即服务)服务。MaaS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服务模式,平台在羚羊工业大模型基础上,通过“生态合作引入+自研产品搭建”的方式,自研上线296款小轻快准MaaS应用,解决中小企业刚需难题,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护航助理”。主要提供营销推广、服务运营、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场景应用,企业可以“零门槛”轻快、便捷、高效地使用各类服务,目前相关应用已为企业提供47万余次服务。

  关键词 协同机制 未来趋势

  记者:在未来转型上,如何构建长效协同机制?在培育本地数字化服务商、提升产业链整体转型水平上有何规划?随着AI、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呈现哪些新趋势?平台企业的服务将会如何迭代?

  彭树才:在推动“政府—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形成长效协同上,我省主要做以下工作:一是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在原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基础上,谋划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版,推动数字化迭代智能化升级。二是平台提供标准化高效服务。打造面向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平台汇聚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等资源,推进平台赋能行业、区域数字化转型。三是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分层级、系统性建设智能工厂,引导中小企业从单个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向全系统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企业为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获得的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给予贴息,加大全省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鼓励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各母基金设立数字化转型相关子基金。

  在培育本地数字化服务商和提升产业链转型水平上,我们有两方面规划:一方面,加大“招大引强”力度,持续扩大省级服务商资源池,鼓励省外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在皖设立区域总部或子公司。另一方面,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转型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解决方案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辐射推广;支持上下游企业上链用平台,基于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

  汪旭:AI技术的深度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数字化服务的云化与订阅化,将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加智能、高效、低成本。利用AI技术分析海量数据,在市场趋势预测、客户需求分析等方面提供精准洞察。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实时采集生产数据,为生产过程的监控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将业务迁移到云端,利用云服务提供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降低IT成本和维护难度。通过订阅模式使用软件服务,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使用规模,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

  数字化转型在区域间存在差异化路径。在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这些企业积极引入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对于产业基础较好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等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多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重点。这些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走出一条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刘和凯: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数字安徽、科大讯飞等共同投资的创业型科技公司,具有工业认知、工业感知、工业大模型等工业AI核心技术。目前我们聚焦“一纵一横”战略:纵向,为能源类大企业提供软硬产品解决方案;横向,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工业大模型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和能源领域的“研产供销服管”等核心场景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未来会积极发挥在工业大模型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升级迭代工业大模型、工业时序大模型、工业视觉大模型及其系列产品,研发更多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智能体,降低中小企业使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并推动通用大模型融入工业垂直场景,加快AI应用提速和创新赋能。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