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奖突出贡献奖徐义刚:扎根“深地科学”三十余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4:52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近年来,我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科学家。日前,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获颁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徐义刚长期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扎根“深地科学”三十余载,在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克拉通破坏等深地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在进行跨学科交叉探索,为国家“四深”战略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单纯执着”才能做好科研

徐义刚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回顾往昔,徐义刚谦虚地说是幸运。“我出生于江苏省常熟一个普通家庭,高中就读常熟中学,大学考上了浙江大学地质专业。这个学府培养出很多院士。”

当时地质专业要外出探矿,工作条件差,往往会被瞧不起。徐义刚之后在到贵阳地化所读研究生时,他又通过选拔走出国门。回顾在欧洲的留学经历,徐义刚坦言,读研究生时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留学让他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在英国和法国求学时的两位博士后导师给他的帮助很大,让他较早地接触到了当时地质学的研究前沿,包括一些先进的仪器。

“那时出国比例非常低,国家给了我机会,我把学成归国当作了人生的目标。”1995年底,学成后的徐义刚决定回国。“当时是我国基础研究最不景气的时候。”面对这些困难,徐义刚没有退缩和放弃。“我是一个单纯执着的人,没有三心两意,纯粹做科研,这种心态让我做出了一些成果。”

以火山岩石为使者,探测地球内部秘密

徐义刚是一名岩石学家,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研究。通俗来说,他主要研究火山,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物质看地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国的科研上天有探月计划,下海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而比较薄弱的是在‘下地’。”

徐义刚介绍,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因为地球是固态的,非常难深入,科学家创造了科拉超深钻孔,达到了12.262公里,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点。”但地幔处于地球深处,如何研究地幔?徐义刚另辟蹊径,通过研究火山喷出来的岩石,来窥探地底下发生的事情。“火山岩石是从地球深处出来的,它是使者,给我带来地球深处的信息。”

徐义刚的研究不仅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还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他还发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了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

从做地质研究,跨界到深海和深空领域

如今,人类正在从地球摇篮出发,逐步地推动文明迈向深空、深海。在这个过程当中,地球科学家的作用不容忽视。以探月工程为例,正是以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要关注月球演化历史当中的“一老一新”问题,嫦娥5号、嫦娥6号才选择了相应的着陆区。徐义刚说,地球科学家通过研究嫦娥5号采回的月壤,改写了月球岩浆活动的历史,目前对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月背返回的嫦娥6号月壤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相信一定会产出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颠覆性认知。此外,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问题驱动的空间探测设计非常必要,地球科学在深空探测当中大有可为。

徐义刚学的专业是地幔岩石学,这个学科是深地、深海和行星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近些年来徐义刚还参与到月壤研究和海洋科考当中。深海和深空是当下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机遇多、挑战大,它们与深地科学研究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又各具特点,需要积极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探索。徐义刚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时间有限、新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同时他也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加入进来,运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积极承担相关的研究任务。徐义刚表示,在做好深地本行工作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助力更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养地质人才,关注学生们的“第一次”

对于地质人才的培养,徐义刚认为,科研工作者个人的成长,是建立在国家发展基础上的,我们不仅要努力练就科技硬本领,更要有家国情怀,将科技创新融入国家大战略中,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对年轻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个学科,有扎实、正确、有用的知识和明确的学术方向;同时勇于创新,面对新挑战,有超越自我、超越前辈的勇气和信心;还要有执着精神,即便在面临压力时也能不忘初心,坐得住冷板凳,持续攻坚。

对导师而言,要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的方向,引导研究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徐义刚表示,要重点关注学生们的“第一次”,比如第一篇科研论文、第一次学术报告等,耐心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学生关心爱护。作为团队带头人,要学会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努力实现1+12的团队运作效率。

未来的地球科学还能做些什么?徐义刚表示,要践行“地球-生命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要以科技强国为己任,维系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总而言之,要敬畏自然,不断地拓展人类认知边界;服务国家意志,保障国家安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增进人民福祉;要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个人简介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基金委首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课题,在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克拉通破坏、东亚大地幔楔等前沿方向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国际SCI论文280多篇,Google Scholar 引用270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五项;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国际地球化学会会士和美国地质学会会士;他领衔组建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深地卓越创新中心,推动了我国深地和行星科学的发展;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直机关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