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好你的母语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7年02月21日 22:59
我要分享
原标题:
今天,是国际母语日。母语,穿过历史的长河,穿过我们的记忆,嵌入每个人灵魂,成为塑造你表达、思维和情感的方式。歌德说,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不同的语言究竟有多美?一起来领略。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其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各种语言的使用人数向来有争议,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较为权威的包括乔治·韦伯(George Weber)1997年的一项研究,世界上各语言依母语使用人数排名为:
1. 汉语(11亿)
2. 英语(3.3亿)
3. 西班牙语(3亿)
4. 印地语/乌尔都语(2.5亿)
5. 阿拉伯语(2亿)
6. 孟加拉语(1.85亿)
7. 葡萄牙语(1.6亿)
8. 俄语(1.6亿)
9. 日语(1.25亿)
10. 德语(1亿)
语言之美
许渊冲,生于1921,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文的唯一人”。
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百余本,其中法文译著有《唐宋词选一百首》、《古诗词三百首》, 英文译著有《中国古诗词六百首》、《诗经》 、《楚辞》、《西厢记》等。
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2014年8月2日,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中译英的《西厢记》 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他翻译的《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许渊冲作客央视《朗读者》
带你领略不同语言撞击出的美
蜀道难
(作者/李白 译/许渊冲)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Oho! Behold! How steep! How high!
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Since the two pioneers
Put the kingdom in order,
Have passed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And flew have tried to pass its border.
There’s a bird track o’er Great White Mountain to the west,
Which cuts through Mountain Eyebrows by the crest.
The crest crumbled, five serpent-killing heroes slain,
Along the cliffs a rocky path was hacked then.
Above stand peaks too high for the sun to pass o’er;
Below the torrents run back and forth, churn and roar
Even the golden Crane can’t fly across;
How to climb over, gibbons are at a loss.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译/许渊冲)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Rejuvenated, my fiery zeal I display:
Left hand leashing a yellow hound,
On the right wrist a falcon gray.
A thousand silk-capped and sable-coated horsemen sweep
Across the rising ground
And hillocks steep.
Townspeople come out of the city gate
To watch the tiger-hunting magistrate.
Heart gladdened with strong wine, who cares
For a few frosted hairs?
When will the imperial court send
Me as envoy with flags and banners?
Then I’ll bend
My bow like a full moon, and aiming northwest,
I Will shoot down the Wolf from the sky.
许渊冲也翻译不出的中文美
有一句曾被著名诗人余光中看做无法翻译的诗句:就是杜甫《登高》里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许渊冲将它翻译为: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但许老说:无边落木, “木”后是“萧萧”,是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江”后是“滚滚”,也 是三点水。这种字形,视觉上的冲击,外国人怎么感受得到,这就是我们中文的形美。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母语教育》
作者/陈平原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
记得4年前,我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并不截然对立。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情。
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